一、民族风情
土默特左旗是一个多民族交错杂居的地方,各民族的生活劳动和相互之间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这一地区民风淳朴、相互交融的土默川民俗风情。
蒙古族 蒙古袍、蒙古马靴、蒙古帽(或以巾包头)是蒙古族在长期游牧生活中产生的传统服饰。蒙古族牧民早先食肉饮酪。肉类主要是牛羊肉,“手把羊(肉)”是有名的蒙式菜肴。奶食品有奶酪、奶豆腐、奶油、奶茶等,传统面食主要是馓子、油食子等。至20世纪末,吃炒米趋于减少,饮食习惯也基本同于汉族。主要节日有过年、正月十五、清明节等,与汉族日趋接近,仅在方式及情节上有所区别差异。蒙古族牧民做客时忌到蒙古包跟前才下马,忌将杂物带进包内,忌踩门槛,忌火上烤脚;女子忌到蒙古包西北角供佛台旁。
汉族 旧时服饰主要是长袍、大衫、大袄、小袄等,民国后渐兴制服、西服,城市妇女兴旗袍。传统面食基本同于其他民族。请客或红白事宴摆设筵席,常设四四、六六或八八席。汉族节日较多,有腊八、祭灶、破五、小添仓、大添仓、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葬俗有火葬、土葬。汉人忌在过节时缝补衣裳;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不扫地;婚丧嫁娶时相克属相人犯忌,不得观看。
回族 土默特左旗的回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日常生活中服饰打扮与汉族基本相同。中老年男子往往头戴洁白的礼拜帽。参加宗教活动时,男女必须戴帽子,女子要围头巾,服饰多素布,少有银饰。回民的传统面食“油香”“馓子”等特别有名,肉食也是以牛羊肉为主,有饮茶嗜好。回族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回族新郎不去新娘家娶亲,在自家等候,由一至二名青年去迎娶,举行婚礼还要请阿訇作证婚人。回族的丧葬与其他民族不同,称人死亡为无常、归真,称送葬为发送亡人,并请阿訇到坟上念经为亡人免罪。回族忌食猪荤、烟酒,忌与异族通婚,回族人死后忌号淘大哭、忌收授礼金。
满族 清代有礼服与常服之分,尚蓝色,常年穿袍服。20世纪50年代前夕,基本同于汉族。满族人的传统面食有饽饽、糕、卷子、火锅、萨其码等。满族的宴席十分讲究,“八大碗”的满洲席“二十四样”的满汉全席等非常有名。满族讲究“姨不娶(娶亲)、姑不送(送亲),姐姐一送要了命”。满族人亡后,即幡杆于门旁,男殁竖左,女殁竖右。满族忌来客坐里屋西炕,忌打杀狗、喜鹊、马,闰月年不盖正房。
二、民族文化
(一)民间文学
1.传说、故事
此老山奶奶庙
很久以前,土默川上某村住着一户王姓人家,所生一女名叫秀娟。邻村赵财主听说王家有个好闺女,一心想娶过来作他的偏房,于是托人去说媒。遭到王老汉的拒绝,赵财主不肯罢休,十天以后,赵财主送来贵重的财礼,并说一个月以后前来迎娶秀娟。迎亲这天,王老汉发现女儿不见了,经过寻找发现在此老山的山洞里。且已经变成个石头人了。此后,人们就说此老山出了个“活奶奶”,为纪念这名女子,大家集资修建奶奶庙。阴历四月初八,奶奶庙落成,还将此女的塑像供在庙中。从此往后,每年四月初八成了此老山奶奶庙的庙会。这种习俗一直延续下来,从未间断。
哈素海
相传,在大青山脚下美丽的土默川平原上,有一处和平幸福的牧民浩特(蒙语,城镇),这里世代传用着一只宝玉碗。这只宝玉碗玲珑剔透,碗内的水甘甜醇美,永不干涸。牧民们把它视作生命之源,奉若神灵。这只宝碗由一位脸膛黝黑、勇猛无比的蒙古族少年哈拉乌素保护着。有一天,一伙强盗来夺宝碗。为了保护这宝玉碗,哈拉乌素与强盗们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在搏斗中,宝玉碗不幸被打碎了,碗里的水顿时化作一片汪洋,浪潮不仅吞没了强盗,而且也淹没了英雄少年——黑小子哈拉乌素。自此以后,这里出现了一处烟波浩淼的海子。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勇敢的少年,就将海子命名为“哈素海”。
此外,还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如〈牛角旋峰〉、〈陶思浩的来历〉等。
2.说唱文学
蒙古族说唱 蒙语说书很盛行,既讲历史故事,也即景编词,形式与“好来宝”相仿,伴奏乐器是四胡。蒙古族民歌《三百六十只黄羊》是蒙语说唱的曲目之一,流传至今。 蒙语说唱的其余曲目,因缺乏整理,多已失传。
汉族说唱 主要有:莲花落。莲花落是一种城乡流传很广的说唱形式,一人演唱,以竹板伴奏,内容多系民间故事、轶闻,如《遭年限》、《飞鸟九九图》、《珍珠倒卷帘》等,唱词每段四句,大致押韵,语言通俗,如:正月里来正月正,周瑜坐帐怒冲冲。打黄盖,骂孔明,鲁肃一旁战兢兢。
此外,还流传着评书与鼓书等说唱艺术。街头打地摊说书在五十年代最为盛行,有《三侠五义》、《小五义》、《杨家将》、《岳飞传》等。
3、歌谣
具有地方特色的歌谣有:爬山调、串话、童谣,爬山调如:“晴天蓝天蓝圪映映的天, 外国人遗留下个种洋烟。洋烟本从外国来,谁抽洋烟谁带害。” 串话如:“破皮袄,烂皮裤,虱子干咬逮不住;白天穿,黑夜盖,天阴下雨毛迎外;夏天披,冬天穿,前吊羊皮后吊毡,走起路来直忽扇。”童谣如 :“噢,噢,娃娃睡觉觉,老虎戴帽帽,花猫逮耗耗。”
此外,还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谜语、谚语、歇后语,谜语如:“ 圆圆的,板板的,燎泡爬(ba)得满满的(油炸糕)。”谚语如:五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十里的荞面饿断腰。歇后语如:“裤带上别着个死耗子——假充打牲的。”
(二)、民间艺术
1.蒙古族音乐 :
以蒙语编词,用普通乐器三弦、四胡、笛子等合奏歌之。歌时用拍板及落子以为节奏,音调激昂,别具一种风格。佛事活动一般都伴以乐器,形成独特的宗教音乐。
2.地方戏曲——小班儿(二人台)
小班儿是由蒙古曲儿与大秧歌的跑场子动作揉合起来进行表演的戏曲。形成于清末,因其仅有生旦二角表演,也称“二人台”。 二人台有西路调、东路调之分,土默特地区的二人台属西路调,著名的二人台剧目有:《打金钱》、《走西口》、《打樱桃》、《挂红灯》等。著名的二人台牌子曲有:《乌苓花》、《巴音杭盖》、《虞美人》等。
3.民间绘画
蒙古族民间绘画图案多画在各种物件上,如帐幕、家具、马具、餐具及各种建筑上,图案有水纹、山纹、火纹或各种云头图案以及各种动物图案,以及“窑”、“寿”、“梅”、“蝙蝠”、“佛手”等吉祥图案和牡丹、莲花纹样。 汉族民间绘画 有壁画(包括公案画、炕围画)、布画、纸画、镜画、年画、棺木画等,内容有山水花鸟、神话、历史人物及故事、吉祥物等等。民间妇女所绘多为花鸟虫鱼及用作刺绣之花样子。其余多为老虎、雄鸡等辟邪图。
4.民间剪纸
民间的剪纸内容很多,主要为花卉草木、鸟兽鱼虫、人物故事等,所剪的图案,名目也很多,如“富贵牡丹”、“鸳鸯戏莲”、“家雀吵菊”、“喜鹊登梅”等。也剪字,如“寿”、“福”、“吉”、“祥”等。
5.民间泥塑
民间泥塑大致分为泥塑、雕塑两种。 泥塑为匠人用模具铸成。多为不倒翁、大阿福、泥娃娃、公鸡、老虎等。雕塑主要用于庙宇祠堂。如观音、关帝等。
6.民间社火
民间文艺活动内容极丰富,有九曲、焰火、高跷、车灯、旱船、狮子、大头梆梆、晃(独龙杠)、秧气(各种滑稽人 物)、抬阁、脑阁等文社火。各种拳术及刀、枪、剑、棍器械表演等武社火。社火都有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等打击乐器伴奏,为群众所喜爱。
高跷在土默特地区是极为普遍的娱乐形式,表演者化妆成各种戏剧故事人物,以锣鼓伴奏,结队而出,这舞边行。遇庙拜神,遇场舞场。每到一处舞毕还唱小曲,诸如《十二英雄》、《绣荷包》、《出归化》之类。唱时围成圆圈(圈内有一、二人指挥),互相扶持,双脚缓踏,或齐唱,或一人领唱,众声和歌。
抬阁是一各古老的娱乐形式,底座是大木盘,盘中央一根铁柱高约三米,顶端分为数枝,每枝绑一个人物,组成一出戏或一个故事,其化妆与戏剧无异。盘中放沙袋,八个壮汉来抬,在锣鼓伴奏下,穿街而行。由于每架戏剧人物各有不同的彩带、山水、花卉作装饰,整体看起来似仙人在空中楼阁内舞蹈。
“脑阁”是“抬阁”的演进和简化,变“抬”为“脑”。把一根铁架绑在人的背后,架上一个或两个孩子(《白蛇传》、《天河配》为三个孩子),化妆亦如抬阁,脑脑阁者踏着鼓点扭动,上边的戏剧人物翩翩舞动,人物不同,面貌各异,亦颇能吸引观众。毕克齐有三班脑阁:观音庙巷一班、南巷廊一班、蜡铺巷一班。脑阁每年元宵节都演出。
此外,传统的民间体育有跑马、摔跤、跳牛犊、射箭、拨公道、踢毛毽、打秋千、打抬、打花棍、打岗、围虎、跳绳、捉迷藏等。土默特地区的武术也有悠久的历史。